三月十二日植树节:纪念与传承绿色的节日起源
植树节是一个源自西方的节日,但在中国,它的意义却与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紧密相连。原本中国的植树节并非定在3月12日,而是在清明时节。在1914年,一位加拿大籍美国人裴义理从中国民间的植树传统中得到灵感,提议将清明定为植树节。
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中峰,有一座纪念植树造林的方锥形石塔,石塔主体四面都刻着“中山纪念林”五个醒目的大字。这里是登临北固山众多名胜的必经之路,游人至此,都能瞻仰到中山纪念林塔。
民国十九年三月十二日(公元1930年),在镇江举行的造林运动大会上,各界人士积极投身植树活动,共同建造了“中山纪念林”。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重要意义的政治家,他倡导植树造林。在辛亥革命后,他即倡议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
镇江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自古以来便有“城市山林”之美誉。在清末咸丰年间,由于战火的影响,镇江境内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了改善环境,1929年3月12日,镇江举行了盛大的植树节典礼及植树活动,地点选在城西的宝盖山。当时提出了多项有关造林的议案,并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支持。
此后,每年的植树节都成为了镇江的一项重要建设工作。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五周年,各界人士在植树节的前一周都举行造林运动宣传活动。经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镇江的土地上种植了大量的树木,有效地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为了纪念这一爱国造林的壮举,镇江人民在北固山中峰建造了一座“中山纪念林”塔,以警示人们要爱护森林资源,不再破坏自然环境。
植树节不仅仅关乎农林事业,它的存在也与孙中山精神紧密相连。从某种角度看,植树造林就是贯彻总理遗教、建设国家的具体实践。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与植树节合二为一,使逝世日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和实践功能。睹树思人,特别是亲手所植之树,更具有铭记的价值。民国时期植树节的老照片证明,这一决策确实起到了预期的政治效果,植树节一度成为国民节日。至今,“中山纪念林”仍在全国各地分布广泛,使力图铸就的中山精神在空间上获得了充分的展示,植树节的政治意涵也全面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镇江市志》中关于纪念建筑的记载——中山纪念林塔
这座塔是一座石质结构的建筑,高达四米。塔座四面镶嵌着大理石碑,上面刻着孙中山关于植树造林的遗训,落款为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十二日,江苏省造林运动委员会所建。塔身上明显刻有“中山纪念林”五个大字。该塔是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镇江人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开展爱国造林运动时兴建的。
中山纪念林塔的设计独特,除了主体锥形的四面都刻有“中山纪念林”五个大字,塔座的三面还刻着孙中山的遗训碑文。这些碑文主要是关于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如防水灾、调节天气等。由于岁月侵蚀,旧塔的塔体已经风化剥落。但在镇江市的重视下,经过重修,这座塔如今庄重而突出,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后的中山纪念林塔,基本上保持了原貌,但在选材和构建上更加精细。塔身仍然保持正方形和锥形的结合,总高度不变。平台和踏步采用高品质的石材,尤其是整体大理石雕刻的塔身,光滑如镜。塔身四面的大字涂成红色并烫贴了金箔,阳光下闪耀夺目。这一建筑不仅是镇江人民大规模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历史见证,也是镇江重要的文物史迹。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植树节定在每年的3月12日,这一决定是为了宣传保护树木,动员群众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并纪念孙中山先生。植树节的设立,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林业的重视,也展现了中国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而这座纪念塔,正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以及他对植树造林的贡献而建的。文中还提及了关于植树节的由来、发展历程以及节徽图案的意义。这座纪念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提醒我们要持续保护我们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