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学习网专业分享各种生活知识、常识,和大家一起共勉!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赢荡是昏君吗(秦国五明君)

2024-07-06 12:56:17栏目:商业
TAG: 因此  各国

大家好,关于赢荡是昏君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秦国五明君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那个被张仪欺骗的楚怀王,真的笨吗
  2. 电视剧《芈月传》为什么要丑化秦武王赢荡
  3.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强权还是功绩
  4. 秦国五明君

那个被张仪欺骗的楚怀王,真的笨吗

被张仪忽悠了就是笨吗?那东方其他五国的君主也都是笨蛋了,毕竟他们几乎都曾被张仪从合纵阵营劝退、选择与秦国连横。

纵横家之所以能屡屡得手,是因为他们在洞悉大局的基础上,精准把握了游说对象的利益诉求、心理动向,再以高超的语言艺术,让对方不由自主地跟随自己的思路,这就像咱们今天做业务一样,不能寄希望于客户是傻瓜,而是要把心思放在怎么提高自身水平上。

时势造英雄,我们先看看张仪所处的大势如何。

张仪以六里地忽悠楚怀王与齐国背盟,发生于公元前313年,这一行动本质上是以连横破坏合纵。纵横之术,为啥能在那时成为热点?

经过战国初期半个世纪的博弈后,从公元前340年起,天下格局已经由以往的“一超”、变成“多强”:在韩、赵的内部掣肘,齐、秦的东西夹击下,曾经的头号强国魏国被打下了神坛,西边经过商鞅变法后脱胎换骨的秦国、东边一向闷声发大财的传统豪强齐国、南边的巨无霸楚国三足鼎立,短期内暂时呈现出势均力敌、相互牵制的态势。

但在其中,秦国凭借制度优势发展最为迅猛;加上其向来不甘偏居西陲、积极觊觎中原的心态,让中原的原有“钉子户”们感到了威胁,他们需要一个身份中立的中间人把各国串连起来。

因此,这一“市场需求”成就了苏秦,自公元前333年起,出自周天子直辖区内的他游走于各国间,最得意时期曾身佩六国相印、享受的待遇比肩诸侯,让无数艳羡者跟风模仿。

但有攻便有防,为了破解六国的合纵(各国南北纵向散布),连横应运而生(秦国与各国东西横向分布)。而连横策略的突破点,就在于合纵的理论缺陷:

对于六国来说,合纵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本国利益;而压制秦国东进、避免这一虎狼之国在中原横行,就符合各国的利益。

但这只是利益的一方面,各国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对外扩张、扩大地盘、获得人口和财富,最终取周天子而代之。也就是说,所有诸侯国都想当秦国,只是暂时力有不逮而已,所以姑且联合起来枪打出头鸟、针对秦国。

因此,合纵其实也就成了柄双刃剑:联合起来压制秦国自然毫无问题,但各国也无从对盟友下手了,那还怎么发展?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各国自身实力有区别,与秦国的距离、所受的威胁也相去甚远,想要长期保持一致对秦的积极性谈何容易。在现实矛盾的刺激下,一旦秦国以让利的方式抛出橄榄枝,各国自然很愿意抛弃这一松散的同盟关系。

因此,秦国只要搞定一两个国家,合纵就会瞬间土崩瓦解,比如在公元前333年苏秦促成了六国合纵,但在下一年秦国就任用犀首联合齐、魏攻打赵国,苏秦的心血瞬间付诸东流。

在随后,各国视现实的需要,屡屡在合纵、连横间摇摆,一度给秦国造成了极大困扰,强大的楚国尤为突出。

横亘在南方的楚国地大物博、物产丰饶,由于底子厚,当初吴起的变法虽短暂,却已使楚国霸气外漏、让各国头疼不已:“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后来变法虽废,但楚国的硬实力尤在。

公元前333年初(合纵之前),楚国曾挥师北上,在徐州战胜曾于数年前大败魏国的齐军;10年后,楚将昭阳击魏、伐齐,齐王向纵横家陈轸求助才消除兵祸。

不过面对生机勃勃、地形四塞的秦国,楚国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就像楚威王说的那样:“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

因此,楚国长期参与合纵战略,利用中原各国对秦国的恐惧,提升本国地位、抢占有利身位。公元前318年,在苏秦的组织下,楚国曾带头率六国联军攻秦,一直打到函谷关。

而东边齐国也让秦国无法轻视,公元前314年,该国趁着燕国内乱,用时50天占领这一邻国,创造了战国以来的最强武功。而且,鉴于秦国咄咄逼人的气势,当时的齐、楚两国正在结盟。

秦国当时在干啥?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吞并了巴、蜀,实力再次上了一个新台阶:“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积蓄实力再次东进的秦国,首先面临的是齐、楚联盟的大问题。只要这两位巨头同穿一条裤子,秦国压根没什么戏:“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所以,轮到张仪上场了。

张仪的最大才能,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是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但这只是表象,对大局的把控、对各方优缺点的洞悉、对人心的精准把握、缜密的思维逻辑才是撒手锏,我们看看他是怎么用六里地骗楚怀王的。

张仪的这次行动,纯粹是诈骗。他找上门后,向楚怀王提出了这样的条件: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割让方圆600里的商於之地给楚国,双方和亲结盟。

面对这一橄榄枝,楚国君臣是什么反应?“楚王说而许之,君臣皆贺”,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种交换是合理、有利且可行的:

商於之地位于秦、楚两国交界处,是当初商鞅在时秦国从楚国手中夺取的,秦国如今借花献佛,这很合理;

更可况,春秋战国以来,把土地、城邑当成外交工具原本就比较常见;

春秋以来的数百年间,秦、楚本就时常通婚交好;

齐、楚结盟,楚国只得势而未得利;若秦、楚结盟,楚国势、利两得,这极其符合楚国的现实利益诉求。

因此,在楚国君臣看来,这是一笔合理的生意。

张仪正是精准把握了楚国朝廷的上述心思,同时,他对下一步可能发生的情况已经做足了预案:

送六百里地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纯粹的欺诈。但骗局迟早会败露,张仪的下一项任务,就是把败露的时刻拖到齐、楚彻底断交之后。因此他处心积虑的假装摔伤,继续跟楚王玩起了心理战术;而此时楚怀王已经骑虎难下,竟然对此毫无警觉,反而加快了断交的动作,由此彻底上了张仪的大当。

而当谎言揭穿之日,就是两国兵戈相向之时,但在张仪出使之前,他和秦王已经对此做了充足的准备;因此,当恼羞成怒的楚怀王发兵找回颜面时,却被严阵以待的秦军击败;商於之地没得到,反而失去了汉中郡,还丢掉了跟齐国的盟好关系。

总而言之,这次张仪的计谋之所以能得逞,在于他精准把握了楚国君臣头脑中持有的传统思维,用自己的欺诈、算计使是对方掉入了陷阱。

只有同为纵横家的陈轸看出了张仪的心思,并向楚怀王指出了关键所在:“秦国之所以向楚示好,关键是忌惮齐、楚联盟;如果楚国与齐断交,也就失去了手中最大的牌,商於之地必定拿不到。因此不如先拿地、再绝交。”

但陈轸作为外来人员,在楚国朝廷并没得到足够的重用,所以张仪这次计谋得以成功,也有侥幸的色彩。

但他第二次骗楚怀王,则体现出何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秦国这里吃了大亏,楚怀王并没有恢复冷静、总结教训,只是陷入对张仪的愤怒之中。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像张仪这种以诸侯国信誉为代价的欺诈,可谓是毫无底线,在之前几乎没有出现过;吃了这等大亏,换作任何人都会对张仪恨之入骨。

而此时计划对楚国进行安抚、抽出精力对付中原诸侯的秦惠文王,也许已经想把张仪送给楚怀王供其出气。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张仪竟然自告奋勇要求前往楚国。

张仪的胆气,源自他对人性的洞悉、对情报工作的缜密安排:他明白楚怀王恨自己,但也明白对方跟在意楚国的利益;他还知道楚王宫的宠臣靳尚爱财、宠妃郑袖害怕失宠,而这俩人都能够对楚怀王产生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靳尚早就被他收买。

因此,他抵达楚国后被楚王囚禁,而靳尚很快展开了活动;担心秦王送来秦女和亲、分散自己恩宠的郑袖一哭二闹三上吊,成功让畏惧秦国实力的楚怀王改变了主意。

而随后张仪自信满满、信口开河,把秦国的优势吹嘘得天花乱坠、把楚国的劣势说得危言耸听,并且指出了六国合纵的脆弱性,随后为楚王指出了一条明路:跟秦国结盟。

于是乎,张仪不仅没丢命,反而空手套白狼、说服了楚怀王打落牙齿和血吞,充分向我们展现了何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时势造英雄,在战国群雄博弈空前白热化的大格局下,张仪把握了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缜密头脑,创造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奇观,不愧为一时英杰。

但张仪之所以成功,是建立在秦国一骑绝尘的实力之上的。在任何年代,外交都是国家意志和实力的延伸而已,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任何巧舌如簧、聪明机智都是无根之木。

电视剧《芈月传》为什么要丑化秦武王赢荡

电视剧《芈月传》芈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政治家。一个未出生便天降楚国的霸星,因母亲身份卑微不被楚国王室看重的公主,受尽嘲弄和折磨。而秦武王赢荡因出自正室子孙在位三年,历史上也为秦国对外功伐过,扩大了国内的疆土。他的政绩,他的壮举都为秦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电视剧是《芈月传》艺术必须要衬托她的智慧和形象,更要供托出霸星的丰功伟绩。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强权还是功绩

看你如何看了,完全因人而异。站在六国遗民的角度,秦国兼并六国既是强权,更是赤裸裸的个人私欲。反之,就是统一了,算成秦王的功绩了。那站在后人的立场,怎么看呢?因为是上帝视角,所以比较倾向于后者,大概以功绩论之。毕竟,时代在进步,思想也在不断开阔之中,所幸看的就更远了。

回到那个时代,就事论事。秦国兼并六国之前,六国之民分属于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战国时期兼并严重,战祸频繁,人民苦不堪言,但是六国之民基本没有亡国灭家的悲痛。可是,秦灭六国就不一样了,不仅亡了国,有的还亡了家。对此,幸存的六国遗民,是无比痛恨秦国,以及他们的国君嬴政的。也因此,即使秦国以席卷之势兼并了六国,但六国遗民“反秦”活动依然存在,只是被迫转到了地底下而已。譬如,在秦末众多的起义军中,就不乏六国遗民的军队。可见,六国之人是有多痛恨秦国了,谓之“天下苦秦久矣”。

不过,秦国之人就不这么想了,不打仗那来的军功,以封妻荫子,进而摆脱“严刑峻法”之压迫。于是,统一六国的呼声在秦国算是民意了,纯粹而又激情四射。或许,秦王嬴政看到了这一点,立马着手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一方面,可以满足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凝聚人心。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大秦万万世,以天下百姓为黔首。如此看来,秦统一六国,既是秦王的丰功伟绩,又是秦国将士的功绩,可谓相得益彰。

综上,以今日观点看之,秦统一六国算是功绩了,而六国之人只是余孽罢了。所谓“沿袭”使然,“盖棺承受”如此,本就无可厚非矣。

秦国五明君

秦国历史上的五代君主,可以说个个都是明君,他们在位期间很好地延续了强秦的基本方针政策,使得始皇帝能完成祖辈的遗志。

秦孝公时秦国为一边陲弱国,被山东六国视为蛮夷,因此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希冀在人才的帮助下壮大秦国,称霸诸侯国。商鞅就是秦孝公求贤若渴下招募的人才之一,我们知道,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展开了变法。商鞅虽然身亡,但“人亡政不息”,之后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都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政治、经济改革,做到了法家理念治国,秦国因此一步步崛起。

赢荡是昏君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秦国五明君、赢荡是昏君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