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学习网专业分享各种生活知识、常识,和大家一起共勉!

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文嘉的寓意(赵孟頫书法的独到之处在哪里详细说一下吧)

2024-07-03 11:50:52栏目:商业
TAG: 书法  作文

大家好,关于文嘉的寓意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赵孟頫书法的独到之处在哪里详细说一下吧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赵孟頫书法的独到之处在哪里详细说一下吧
  2. 历史上得到过九锡的人都有谁
  3. 背什么内容对高考作文有帮助
  4.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经历了什么

赵孟頫书法的独到之处在哪里详细说一下吧

所谓独到之处,多是说书法特点,别的书法大家只需说独到的笔法特征,而赵孟頫则须提及历代对他书法的评价,有褒也有贬,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立体的了解赵体字的独有魅力。

赵孟頫书法,用笔独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圆活遒媚。古人言:善用笔者善用锋。赵孟頫行笔时充分调动笔头1/4部分的蜂尖。使其发挥作用。中锋用笔为主,侧锋用笔以妍,提笔中含,转换适度,不做大起大落的顿挫,

再一个就是直笔少,曲笔多,因此线条圆劲,温润,明净活脱。显示出珠圆玉润,平淡冲和的美。

三是精美严谨。赵孟頫是书法史上少有的诸体兼备,大小字皆佳的全能型书法家。这使得他熟练驾驭,便于抒情达意的各种笔法。如苞丁解牛。游刃有余。一些书扎行楷,看似信手拈来,然而起止分明,笔笔不苟。牵丝细如毫发也能精到工谨,毫无粗疏荒率之笔。如下图放大看"墨"字。

从结构上来说,赵孟頫基本承续王羲之体式的形态,从形到神都着力追求晋人的风度和韵致。

一是点画平正。结构分布以平整为主基调。即使行间散朗,但终归于一条中心线上,而没有王羲之那样纵横跳跃。

二是疏密均匀。不以粗细交错的强烈反差取胜。而以平淡冲和的布白透出令人欣然悦目的韵味。

三是变体适度,笔势简静,书脉清晰。章法布局以气为主,行书落笔便一气呵成,爽利畅达,无丝毫凝滞。其信笔挥就的书札,颇见章法布白之妙。长短参差。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纯美文雅的文人书卷气,犹然可见。

从书法评价上来。赵孟頫书法的成就历来毁誉不一。

赞扬者谓之:"赵文敏书法精绝,集诸家之长"(明代,周天球)。

(明代文嘉)赞曰:"上下一千年,纵横两万里,无有能比者"。

批评者如明代张丑曰:"吴兴书。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还是排次顶接而成"

包世臣曰:"过抚媚纤弱。殊乏大节不夺之气"。实际上,我们要正确评价赵体。强调欣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那么可以说颜真卿体的刚劲雄浑是一种美。赵孟頫的圆润秀美,同样也是一种美。

历史上得到过九锡的人都有谁

文|涛说乱世史|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历史上受九锡的居然超过30人!而不是我们印象中几名、或者十几名!

九锡诞生于先秦,期间多经演变,并不固定。简化认为,九锡是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从西汉王莽起,九锡正式成了篡位的代名词。“锡”同“赐”。九锡是:“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賁,七曰宫矢,八曰鈇鉞,九曰秬(jù)鬯(chàng)。”

以下为受九锡的人物统计:

生前受九锡(共计27人)

西汉末年,王莽被朝廷授九锡,王莽后篡漢建新朝。

东汉末年,交州牧士燮,被曹操以东汉名义加九锡。

——————————————————————————————

三国时期,曹操被东汉授九锡,其子曹丕后篡汉建魏。

三国时期,孙权名义上降曹魏被授九锡,数年后称帝建立東吳。

三国末期,司马昭被曹魏授九锡,后來其子司馬炎建晋朝。

——————————————————————————————

西晋,晋惠帝加赵王司马伦九锡,司马伦矫诏晋惠帝禅位,自称皇帝。

西晋,齐王司马冏功居第一,加九锡。

西晋,东海王司马越受九锡。

西晋陈敏自加九锡,其后占有吴越之地起兵反叛。

——————————————————————————————

五胡十六国,前赵刘曜封前凉张茂为凉王,加九锡。

五胡十六国,刘曜遣使拜石勒为大司马大将军,加九锡,增封十郡,进爵赵公,次年石勒建立后赵。

五胡十六国,后赵海阳王石弘授石虎九锡,石虎篡位继后赵武帝之后杀死石弘。

五胡十六国,后赵皇帝石世母刘太后加皇兄左丞相彭城王石遵九锡,不久石遵篡位杀石世母子。

五胡十六国,前秦苻登加西秦大单于金城王乞伏归九锡。

五胡十六国,后秦文桓帝姚兴,册封藩属谯纵为大都督,相国蜀王,加九锡礼。

——————————————————————————————

东晋桓玄受东晋九锡,后起兵作乱,篡晋建楚。

——————————————————————————————

南朝,南梁豫章王萧栋给侯景加九锡,封为汉王,同年侯景逼萧栋禅让。

南朝四朝(即宋、齐、梁、陈)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曾从前朝受九锡,其后再篡位夺朝。

北朝,高洋受东魏九锡,篡位建立北齐。

北朝,杨坚从北周接受九锡,后建立隋朝。

——————————————————————————————

隋末,李渊从隋朝接受九锡,后建立唐朝。

隋末,王世充要求隋朝皇泰主杨侗给予九锡成功,后废杨侗自立为帝,建郑国。

唐末五代十国,钱镠受唐朝九锡。

唐末五代十国,徐知诰受吴国九锡,后建立南唐。

——————————————————————————————

【涛说乱世史编纂,欢迎关注我啊】

死后受九锡(5人)

北朝时期,北魏京兆郡公冯熙、宋王刘昶、安定郡公追封太上秦公胡国珍、任城王元澄死后被赐给九锡。

北朝时期,北魏权臣尔朱荣生前谋求九锡不得,后来节闵帝元恭追赠他黄钺、相国、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晋王,赐给九锡。

北朝时期,东魏权臣高欢生前拒受九锡,死后被东魏皇帝元善见追赠为相国,进爵齐王,备九锡殊礼。

北朝时期,高欢子齐王高澄继为权臣,死后得元善见诏赠九锡。

【涛说乱世史编纂,欢迎关注我啊】

拒绝接受九锡的名人(6人)

三国时期,孙权授曹魏附庸公孙渊九锡,试图拉拢,但公孙渊怕孙权远水解不了近火,杀封赏来使。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拒李严封赏九锡的建议,表示要先灭曹魏再受封。

三国时期,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推翻曹爽,被朝廷赐相国、郡公,加九锡,但都拒绝了。

西晋,司马颖两次拒绝九锡。

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加前凉张骏九锡,张骏不愿臣服,不受并扣留使者。

唐末五代十国,唐哀帝两次授朱全忠九锡,朱全忠都拒绝,但仍篡位建立后梁。

【涛说乱世史编纂,欢迎关注我啊】

谋求九锡的人(4人)

东晋,桓温意欲胁迫朝廷授予其九锡,未果。

南宋,王循友等谋求为宰相秦桧加九锡。

南宋,余喆谋求为平原郡王韩侂胄加九锡。

明朝丰城侯李承祚谋求为大宦官魏忠贤加九锡。朝廷给魏忠贤的诰命皆拟九锡文。

【涛说乱世史编纂,欢迎关注我啊】

文末彩蛋:

早在春秋时候,齐桓公曾接三锡,便可以不拜天子:(《史记》:“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

【涛说乱世史编纂,欢迎关注我啊】

背什么内容对高考作文有帮助

背一些材料,是短期内提高考场作文的方法。

1.

多看看一些优秀的作文杂志,像《中学生优秀作文》《作文周刊》《作文与考试》(高中版)等等。

从你里面挑出一篇最喜欢的文章,分析它的选材,组织结构。看看引用到了哪些名言或者事例,有哪些最精彩的语言段落。如果是议论文,有哪些精彩的论点。

可以积累在专门的本子上,随时的翻看,这样头脑中就积累了很多素材,考试的时候能迅速的被调用,被组合。

2.

有时候并不见得是具体的背某篇文章,而是分析文章,总结出它的框架和模板。

因为作文丢分儿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字数不足,主题不突出,文章平淡。

导师以上问题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提笔写作的时候,对所要写的内容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而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想克服这种问题,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适当的总结一些作文的模版,也就是不见得把这个作文背下来,但是对于优秀的文章要总结它的框架。

这样当自己拿到一个命题作文,会很快的在大脑里建立一种清晰的文章结构,有了这个结构,心就不慌了,可以从容的去构思如何把这个结构填满。

3.

有一些名家散文可以适当的看一看,背一背其中优美的段落和句子。可以增加自己作文的文采。

像余秋雨散文,毕淑敏散文,余光中散文等等。

当然也要注意积累一些实政性的新鲜的素材。向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类的。这种素材一定要新鲜。

我是禾页老师,欢迎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经历了什么

一位天才少年的悲催人生史—吴承恩

公元1510年左右,在当时现如今的淮安楚州区地界,有一个“不师而能”、天赋异禀的小孩。有一天,村里邻居想考考他,便让他画一只鹅。熟料,这个小孩竟画了一只会飞的鹅。邻居笑问,鹅怎么会飞呢?小孩答道,因为这是天鹅!

画这只天鹅的小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能够看出来,小承恩在幼年时期,就已经树立了远大理想,他想振翅高飞,自由翱翔,实现心中的梦想,颇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韵味。那么事实又如何呢?他一生经历了什么?我总结概括了一下,那就是:少年时扬名一方、鸿鹄之志、胸怀天下;青年时屡试不第,刚正不阿,初心不改;老年时看透官场,专心写作,凄凉离世。

一、承恩身世,言传身教

吴承恩,大约出生于公元1500年左右,活了80岁左右。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为什么叫承恩呢?当时明武宗朱厚照大赦天下,他老爸吴锐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上承皇恩,下泽百姓。说白了,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当大官,不受欺负,脸上有面。

吴承恩的曾祖父吴铭、祖父吴贞都是学官,芝麻点的小官,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勉强混个温饱。到了吴锐这一代,依然贫困潦倒,好歹娶了徐氏以后,继承了岳父的家业,才有所改观,只不过徐氏给吴锐生了个女儿,叫吴承嘉。以前都是重男轻女的,也理解,所以吴锐又娶了一个老婆,叫张氏。张氏很给力,很快就给生了一个大胖儿子,这就是吴承恩了。只是吴锐没有什么经商头脑,坐吃山空,家道很快就彻底败落了。吴锐受够了官吏和地痞流氓的欺负,因此对这个儿子十分喜欢,希望将来能出人头地,做个大官,也是家族荣光,只可惜到死之前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宝贝儿子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吴承恩的老爸吴锐有一个特点,虽然经商头脑不行,可是读书头脑非常好,特别喜欢历史、传记之类的书,还经常给小承恩讲些鬼怪、野史之类的故事,一有空就带着小承恩遍访名胜古刹,这就潜移默化、深深影响了年幼的吴承恩。比如吴承恩非常爱读《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非主流小说。吴锐的谆谆教导,让吴承恩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意志,这就为后来吴承恩撰写《西游记》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话说,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买不起纸张供吴承恩练字。有一天,吴锐捡到了几块蒲根,可以理解为类似竹笋或者大葱状的东西,于是晾干了就让吴承恩练字。承恩一看就不乐意了,怎么让我用这个东西写?!吴锐就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的说:你看看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连笔墨都没有,小时候是用芦苇杆练字的,还有抗金英雄岳飞,小时候是用树枝在地上练字的,相比较而言,你有笔墨,就应该感到知足了。小承恩听了以后,十分惭愧和感动,于是就勤学苦练,写的一手好字。

可以说,吴承恩的家庭,是从一个落魄的小官家庭,迫不得已转到了商人家庭,虽然家境不富裕,但是吴锐清醒的认识到,要想改变自己的家庭处境,就必须言传身教,好好培养小承恩,让其考中进士,得到功名,只有这样,才能光宗耀祖。

二、少时扬名,雄心壮志

吴承恩,小小年纪,就天资聪颖,博闻强记,闻名一方。可以说,一目十行,背诵能力超强,同时还擅长围棋、绘画、书法等,后来经常与围棋高手鲍景远和李釜相互切磋技术,真可谓是才华出众,人中翘楚,成为街坊邻里经常说的“人家的孩子”,也都颇为羡慕吴锐有这么一个聪明而又乖巧的儿子。

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序载云:“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

《中国文学史》也这样描述吴承恩:“他从幼年起,就爱好神奇的故事传说,‘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惧为父师呵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

少年时代的小承恩,壮志凌云,光芒四射,成为了颇受夸奖的大明星,信心爆棚,此时的他也相信将来必然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一展抱负。

三、屡试不第,伤心至极

志得意满的吴承恩,饱读诗书,准备考取功名。同时也情窦初开,所谓成家立业,两不耽误。何况找个淮安望族,说不定对自己的仕途也有帮助。于是,在吴承恩26岁的时候,与当地望族叶氏结婚了,只是叶氏属于望族旁支,也没帮上什么大忙。还有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两人并没有一儿半女,一生没有孩子,想必也是吴承恩心头上的一道伤疤。

结完婚,就可以更加好好学习了。在嘉靖八年的时候,当时的淮安知府葛木就十分欣赏吴承恩,让他在自己的龙溪书院学习,学的差不多了,就去科考吧,于是在公元1531年,也就是嘉靖十年的时候,吴承恩得到了科举生员的资格。因此,吴承恩开开心心地跟好朋友朱日藩、沈坤一起去南京考试,结果好友都考中了,自己却败北。这次考试对自己打击非常大,没想到自己的一世英名就这样被毁了。连才华不如自己的朋友都考中了,自己怎么有脸回家?回到家以后,街坊邻里都嘲笑他,父亲吴锐也相当郁闷,不久于第二年春天就撒手人寰。应该说,此时的吴承恩遭遇了一生中第一次这么严重的打击,科考失意、邻里嘲笑、父亲去世、无子无女,还有生活极度困难。父亲去世以后,每月只能从学府里领取六斗米,很快就吃完了,实在是贫困潦倒、无力支撑。

不甘心的吴承恩总结失败教训,继续勤学苦读,在嘉靖十三年秋天的时候又去考试了,结果还是不中。此时的吴承恩羞恨交加,感觉愧对祖宗先人,无颜面对亲人朋友,郁郁寡欢,最终生病不起,可以说,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但是看着老母和妻子,自己不能病倒,还要坚强的活下来。

没办法,继续努力吧,吴承恩就是不死心啊!毕竟“泓治七子”的朱应登,认为我“可尽读天下书”,“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毕竟父亲也一直指望我光宗耀祖呢!我就不信了,为什么朋友能考上,我就考不上,继续考!于是在嘉靖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37年的时候,吴承恩带着一股倔劲,又一次来到南京赶考,可万万没想到,再次失败!苍天啊!大地啊!为何如此折磨我!

三次科考失败,常人都难以接受,何况还是大才子吴承恩!何况还是身负家族荣耀使命的吴承恩!南京,成了吴承恩的最大伤心地。

虽然之后的南京国子监祭酒马汝骥想让吴承恩跟着他干,但还是被拒绝了。吴承恩回复他说:

“狗有三升糠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富贵无心,只恐转相催。虽贫杜甫还诗伯,纵老廉颇是将才。漫说些痴话,赚他儿女辈,乱惊猜。”

毕竟我吴承恩还是要点面子、要点尊严的!不用可怜我!

话虽如此,但是吴承恩还是想当官、想有所作为的,毕竟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嘛。于是十年以后,吴承恩又“厚着脸皮”来到了南京,以“岁贡”的身份,当起了“太学生”,因为毕竟年近半百了。除了听听课之外,就是跟一帮文人如潘埙、朱大韶、何良俊、黄姬水、文嘉等人,成天聚会,搞派对,喝酒吟诗、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没有多少钱怎么办?一是卖文、卖书法;二是蹭吃蹭喝;三是实在不行就AA吧,或者我少出点,意思意思,你们有钱的多出点。

年过半百的吴承恩,此时已经有点看开这个官场了,既然春风不得志,就活的潇洒、随性一点吧。可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那么吴承恩为什么老是屡次落选呢?先看看明朝的科举制度吧。

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下令设科取士,明朝的科举分为乡试和会试两级。子、午、卯、酉之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也叫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辰、戍、丑、未之年,各地举子会集京师举行会试,也叫春闱,考试合格者称做贡生。“贡生再经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合格者统称进士,分三甲张榜公布:一甲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所有进士均由朝廷委以官职。”

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由礼部奉命颁布了科举成式,规定乡试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四书》义主朱子集注经义,《诗》主朱子集传、《易》主程朱传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胡氏、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

这样看来,科举考试的思想、形式、风格已经被限制住了,毕竟当时是严嵩父子把持朝政,朝廷选拔出来的也大都是奴才和溜须拍马之人,也就难怪这么一身正气、针砭时弊、主张王化和德治的吴承恩老是屡次落选了。毕竟王权和相权博弈,你居然还敢提王化,不PASS你PASS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吴承恩没有什么大关系,自身又没有什么大背景,所谓的欣赏他才华的人又说话不顶用,因此落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虽然这个时候的吴承恩心情郁闷,但是爱国杀敌之心还是很强的。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入侵南京,吴承恩发出“红尘内翻翻覆覆,孰为豪杰”“学剑不成,请缨有志”的豪言壮语,誓死奋勇杀敌,以身报国,足见其大丈夫情怀以及人格魅力!

四、老入官场,凄凉离世

吴承恩的一生入仕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嘉靖三十年,也就是吴承恩已经50多岁了,才第一次当官!时任河南新野知县,体恤民情、关心民生、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第二次是任浙江湖州长兴县丞,经常深入民间调研,改善民生,颇有威望。不过,长兴在遭遇大旱时,吴承恩因忙于救灾,对前来按察使招待不周,没有及时迎接,同时语气估计也不大好,于是按察使罗列罪状,使吴承恩含冤入狱。后来在朝廷吏部,也就是最高组织部好友李春芳的帮助下,才官复原职,沉冤得雪。通过这次牢狱之灾,吴承恩看透了这个官场的黑暗,也觉得自己与这个官场格格不入,于是愤然离职。不久自己老母也病逝,内心极为痛苦!第三次是隆庆二年时,任“荆府纪善”,也就是现在的老师,任务就是“掌讽导礼法,开喻古谊,及国家恩义大节,以诏王善。”隆庆四年以后,大约公元1570年左右,吴承恩就彻底告老还乡了。

纵观吴承恩的官场,实在是位卑言轻、崎岖坎坷。在南京国子监混了十多年,才换回来一点芝麻小官。一个小小的按察使就可以轻易编织罪名,将其下狱,实在是黑暗至极。要不是吏部有好友,估计自己就死在监狱里了。吴承恩细思自己的一生,怀才不遇,科举不中,官场黑暗,人性复杂,还是解甲归田,平安落地吧。

吴承恩辞官以后,回到杭州呆了一段时间,人生地不熟,不好混,还是回故乡淮安吧。就这样,一边继续卖文养家糊口,一边写着传世之作《西游记》。吴承恩少年受到的教育、看过的稗官野史以及后来游山玩水听到的奇闻趣事,都是撰写《西游记》时极为宝贵的素材。

贫病交加之际,吴承恩回想起自己的一生,百感交集上心头。少年意气风发,却报国无门;为民请命,刚正不阿,却含冤入狱;无儿无女,一生清贫,有愧家人。

吴承恩的一生,是一个天才少年的悲催人生史,虽然在明朝那个黑暗的时代这样的结果也是一种必然,但没有发挥吴承恩的才能和抱负毕竟是那个时代的损失。但这些都不要紧,我相信吴承恩老人家必将会像他的《西游记》一样流芳百世!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