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学习网专业分享各种生活知识、常识,和大家一起共勉!

当前位置:首页 > 点子


若虚是什么意思(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2024-10-05 09:24:37栏目:商业
TAG: 意思  万物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若虚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释义
  2. 虚若怀谷有没有什么成语故事
  3. 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4. 胸怀文墨虚若谷的出处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释义

论语泰伯篇中有这样一章:"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从事于斯矣.'"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的却向知识缺少的请教;有学问就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像一无所知一样,别人冒犯我却不计较".

虚若怀谷有没有什么成语故事

典故

《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王弼注:“不德其德,无所怀也。”后因以“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译文

《老子》:“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

所谓“大盈若缺,大智若愚。”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见,最白的东西反而有污点。整天穿金戴银的人恐怕不一定真有钱;柔弱的人不一定胆小;糊涂的人不一定真傻。圣人的胸怀空虚得好像天地间的风箱,又好似山间的低谷,无边无际。所以他对自己从没有过自满。因为低谷不容易充满,而高岭也不容易失去。只有汇小溪、纳百川才能成为江海湖泊。这才是《道德经》中“虚怀若谷”的真缔!

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追索历史,探寻过去。

“虚极静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含义: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道是客观世界运行规律,是自然的(自然:自己本身就这样)的内在趋动因素。

马未都先生“观复”博物馆亦由此章得名。马未都说:“观即看,复即重复。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

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究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

“致虚极”,“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虚是无物,极是极致。“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虚”从道家角度来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种精神状态,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是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去掉,达到空和虚的状态,才能够接受足够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

“守静笃”,与上句句式相同,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寂然不动曰“静”,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或者说态度,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守住自己对世界本源规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笃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最终才能真正的求得”道“。

致虚者,天之道也。守静者,地之道也。

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

天地有此虚静,故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火土石,成体于地。象动于上,故万物生;体交于天,故万物成。

所以虚静之妙,无物不禀,无物不受,无物不有。万物都是出入于阴阳,才能升降造化。成就万物,与万物并作者,皆是此虚静之妙。

追索历史,探寻过去。大家好,我是本文作者,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关注一下我,会持续更新这方面的内容,谢谢大家支持了!

胸怀文墨虚若谷的出处

民间俗语

“胸藏文墨怀若谷”出自民间俗语,我们一般会将这句话与苏轼所写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连用起来,“胸藏文墨怀若谷”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胸中饱含文采与知识,自然胸怀就能够如同空谷一般阔大。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后一句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苏轼所写的《和董传留别》当中的诗句,它这后半句的意思是指,肚子里装有学问和知识的人,他周身的气质自然就会非常丰盈实美。这后半句与前半句一样都是表达出了读书会对人的好处。

关于若虚是什么意思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