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学习网专业分享各种生活知识、常识,和大家一起共勉!

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名流骚客是什么意思(什刹海是海吗还是湖)

2024-06-30 22:46:54栏目:商业
TAG: 文学  文人  风度  文体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名流骚客是什么意思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名流骚客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包括什刹海是海吗还是湖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什刹海是海吗还是湖
  2. 北京的史家胡同里曾住过哪些名流高官
  3. 什么是魏晋风度为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和重要的地位
  4. 美丽的玄武湖按什么顺序写的

什刹海是海吗还是湖

是湖

什刹海原本是一片天然的水体,是曾经流经过北京城里的永定河故道的水体残存以及上游及周边的泉水汇聚而成的。这就是说,今什刹海一带的水体首先源于是古永定河的残留。

其次,是来源于永定河冲积扇上的地下水渗出,二者构成了元朝海子的主要水源。

什刹海在北京鼓楼的西南方,宽阔的水面,四面种着高大的柳树、槐树、杨树,风景好极啦。什刹海夏天可以划船,冬天可以滑冰。解放后,政府又把什刹海彻底挖了一下子,又在岸边上建立了水泥栏杆,把古老的什刹海打扮得更美丽啦。

北京的史家胡同里曾住过哪些名流高官

史家胡同在东单附近,胡同里的宅子多为深宅大院,平时大门紧闭。

史家胡同从明朝就有了,几百年来这里居住过很多名流高官。史家胡同51号是一座漂亮的三进院,上世纪50年代,周总理亲自出面帮章士钊解决住房问题,章家搬进了这个院子,后来乔冠华章含之也在这里居住。

胡同内的32号院是水利部的宿舍区,部长傅作义也住这里。

史家胡同里还有人们艺术剧院的宿舍,那是56号院,院子也是三进,院子里种着海棠树,大家习惯叫这里海棠院,人艺的很多老艺术家如于是之、蕉菊隐等都在这里生活过。

胡同里的53号现在是一家宾馆,曾经这里是华国锋居住的。

24号院是对外开放的,现在是史家胡同博物馆,曾经这里是京城有名的小姐书房,她的主人是才女凌叔华。后来凌小姐随丈夫去了欧洲,直到耄耋之年叶落归根。

这里还住过曹锟、赛金花。有机会去参观一下史家胡同博物馆,有很详细的介绍。

什么是魏晋风度为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和重要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黑暗、战乱与分裂时常发生,这种情况改变了以往文人崇尚儒家学说“诗言志”的行文风格、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导致魏晋文人产生厌恶官场,厌倦时政、逃避官场、远离政治迫害的思想,开始注重崇尚正义不苟、不畏强权和压迫的人格修炼。魏晋时期,文人们的文学风格摆脱诗文与政治的关系,更加注重寻求个人情感的寄托、人格的表现,产生了“魏晋风度”来凸显文人的文学风格、个人品格等。本文认为,魏晋风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独特的地位,与“魏晋风度”开启了“文学自觉时代”密不可分。

什么是魏晋风度?

“风度”一般指人良好的举止形态,据许慎《说文解字》记载:“风,八风也”。杜预注:“八方之风”,风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用八方之风来解释,可以见“风”的自由、奔放。“度,法制也”,对于“度”的解释,后人通常用来人的“气度、态度”,强调一种美好的姿态,到了魏晋时期,开始将“风”、“度”运用到人物的品评中,那么“风度”一词,大概是指人美好、自由的姿态、行为等。

结合魏晋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发现,魏晋时期战乱纷繁,文人们既要写书著文,又要在政治变革中颠沛流离,他们往往慨叹人生无常、生命脆弱,创作了很多悲剧性的作品,用于寄托个人的忧患之心。在这些作品中,文人们经常借酒来消愁、服药求长寿、鄙夷功名、讽刺社会,从三曹父子的“建安风骨”,到阮籍、嵇康对人格的坚守,再到晋末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无不展示了魏晋文人们对自身人格独立的追求,这是他们在政治高压下的消极避世心态的积极展现,借一种人格独立的美好情操,来表达对政治的不满。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是当时文人们面临仕途无路、社会动荡的环境下,不得不寻求一片精神家园,寄予个人的人生理想、追求个人本质性格的展现,凸显一种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化精神救赎。

而这次文化精神救赎更是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即“文学自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文学的体裁、风格也有了比较细致的划分;文学的审美也更加的自觉,这三个方面,奠定了魏晋风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魏晋风度使文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从儒学中分离为一种抒情门类

先秦两汉时期,出现了文学的滥觞,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著作成为我国文学的发展之源,这一时期的文学十分强调功用性,即与政治不可分离,体现一种“诗教”风格。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强调“诗以言志”、“兴观群怨”,意在指导文人在写诗著文时,了解国家、社会发展现状,在诗文中反映出来,这样才能促进国家的稳定繁荣。西周礼乐文化严格,产生了“王官之学”,专门学习《诗》《书》《礼》《乐》《易》等,到了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文学作为“经学”,强调文学应该服务于君权统治,由此可见,在先秦两汉时期,文学更多的是一种“经学”。

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使得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文学与政治开始分离,成为独立的门类进行发展。此外,魏晋时的文学在摆脱经学束缚后,开始强调“抒情”性,陆机作为魏晋时的文学批评家,他在《文赋》中指出: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陆机认为,文学创作是缘物起情的过程,自然万物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看到落叶便表达悲伤、看到春天新发的嫩芽就觉得开心,所以自然对人情感的激发是不可抗拒的。此外,陆机还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只有将情感真正表达出来,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的衰落,玄学思潮的兴起,让文学开始摆脱政教的束缚,成为独立的门类,文人们逃脱政治禁锢后,开始追求自由、独立、多样的文学表现方式,追求“风度”的文人们开始找寻精神依托,更加注重“以情动人、以物感人”,这种文学样式,更加符合文学本身的效果,也奠定了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魏晋风度使文学体裁有了细致的划分,且风格特点多样

原始儒家的《五经》中,将文体分为五个方面,这一时期的文体只是初步分类,并未形成成熟的理论说法,到了魏晋时期,文体开始有了精细的划分,曹丕在《典论·文论》中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有所差异,所以他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其中它们的特点是: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曹丕认为,文人给皇帝上的奏折是一种文体,应该以“雅正”为主,强调文体的词句、形式都应该优美;我们在写书论时,应该讲究条理清晰;在写悼亡评价时应该注重朴实无华;在写诗词时,应该追求华丽美观。此外,南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师乎圣,体乎经”,强调文人著文章,应该将经典文章作为文体的楷模,将圣人作为文人的师表;而且刘勰还提出“文体六义”,即:

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刘勰认为,好的文章能成为万人效仿的楷模,而文体也大概围绕着情感真挚而不矫作,风格清亮而不混杂,内容诚信而不荒诞、意义贞高而不迂回,文章内容醇厚而不空洞,文风华丽而不过分。此外,陆机在《文赋》中也将文体划分为10类、挚虞将文体划分为12类、刘勰将文体划分为33类,文人们开始钻研文体的划分,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一种对文学的新认识。

魏晋风度开启了文人们对文体划分的新时代,彰显了“文学自觉”,这是前代从未有过的认识,文人重气韵、重风骨、重体性、重个性,正是他们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才造就了魏晋风度的与众不同。

魏晋风度使文学开始追求审美特性,不仅文要美,人也要美

汉末魏晋时期,延续了汉高祖时的察举制,在推行察举制时,要对作者的文章加以评价,也要对人物的品格、外貌、修养评论一番,所以魏晋时期的文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品格修养、姿态行为,据《世说新语》记载阮思旷时称:

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

该段话中,在介绍阮思旷时说他的气骨不如王羲之,不如刘真长端庄,华美光彩不如王仲祖,性情不如殷浩,但却有这四个人的全部的美好,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凸显对人物的审美特性,在描写人物的文采时,并未忽视对文人形象的描述、品格的描述。此外,在《世说新语》品题人物时常见“清、神、朗、率、雅、畅、简、俊”等词汇,这些词汇不仅构建了文人精致的人格,而且彰显了文人的才情。

随着文人意识的觉醒、文学自觉的发展,“文以气为主”的说法应运而生。曹丕在《典论·文论》中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认为,写文章应该注重气韵,具体表现为“作品之气”和“作者之气”。其中,作者的“气”是人先天的禀赋和后天学习的总和,最终成为作家内心独特而沉稳的艺术风格,而作品的“气”,是作家内心情感的物化,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在说明,作者内心的气质、才性、志趣、情操等都可以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魏晋风度的兴起,使文学开始注重文人和文本之间的沟通,两者相互融合才能凸显出作家的个性美、作品美。此外,魏晋风度也十分注重作品的语言形式,如声律、比兴、修饰等手法,力在让文学审美走在时代前沿,奠定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结语

魏晋风度是文人在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时走投无路、报国无门,面对政权力量的威逼利诱,他们进退两难,既不想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也不想抛弃一切隐居田园,只能寻找精神的寄托,保持高风亮节的个人品性。这一时期的文人追求风骨、寄情于物,开启了“文学自觉”时代,使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门类,与儒学、玄学、史学平起平坐,细化了中国学科门类,而且强调文学的抒情性,注重自身真挚的情感,而不再与政治结合紧密;魏晋风度对文体的划分更加完整,不拘泥于固定的文体风格,而是各放异彩、繁花似锦;此外,魏晋风度不仅注重作品的精美、文人的才情,还在意文人的品格、气度,实现了作者与作品之间的沟通,引领后代的文学稳健发展,这些原因均奠定了魏晋风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

作者:蔡小记

美丽的玄武湖按什么顺序写的

玄武湖,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东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墙,北邻南京站,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被誉为“金陵明珠”,现为国家重点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玄武湖古名桑泊、后湖、北湖,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玄武湖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年的人文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六朝时期辟为皇家园林,明朝时为黄册库,均系皇家禁地,直至清末举办南洋劝业会时,两江总督下令开辟丰润门(今玄武门),为玄武湖公园之滥觞。

玄武湖方圆近五里,分作五洲(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洲洲堤桥相通,浑然一体,处处有山有水。宋人欧阳修曾写道“金陵莫美于后湖;钱塘莫美于西湖”,玄武湖为风景园林,亦为文化胜地,历代文人骚客,政要名流都曾在此留下身影,皆为后人传为美谈。

关于名流骚客是什么意思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