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学习网专业分享各种生活知识、常识,和大家一起共勉!

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王安石乌江亭赏析(为什么王安石写乌江亭)

2024-10-02 05:11:48栏目:商业

今天给各位分享王安石乌江亭赏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王安石写乌江亭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乌江李清照的古诗赏析
  2. 题乌江亭王安石杜牧
  3. 为什么王安石写乌江亭
  4. 乌江亭王安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乌江李清照的古诗赏析

这首诗又题作《夏日绝句》,借古讽今,既表现了李清照的爱国热忱,又反映了她刚直不靡的性格。

诗所咏为楚汉争雄时的项羽事。项羽在垓下一战,为刘邦所败,逃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暂避江东,以便重振旗鼓,卷土再来,可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对此事,不少诗人予以评说,唐代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提出反驳:“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同意这看法,写了“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们各从项羽的遭遇作推断,虽有论史之意,而皆出于抒情、言理。李清照咏史,亦缘于表述自己的一种观点。

李清照的“思项羽”出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强性格,并暗射当时社会现实,对投降派痛下针砭。北宋靖康二年(1127),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土崩瓦解,徽、钦二宗被金人掳去。高宗赵构视敌如虎,避敌似鼠,仓皇南逃,最后栖息于临安(今杭州),过着“直把杭州当汴州”的苟安生活。李清照在战乱中由济南而南京,再作搬迁,加上丈夫赵明诚的死去,珍藏文物的散失,使之对赵构的一味逃跑深恶痛绝,不由“思项羽”,希望当局能坚持抗战,守土卫民。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鞺鞑之音,就为人言,是要保持节操,不因形势的变化而俯仰,生是铮铮铁汉,死也保有耿耿丹心。就国事言,则为不媚敌、不畏敌,保持民族气节、爱国立场。总之,有了这种耿介之风,而无柔弱之气,那自然获得人们的尊敬。李清照作为出色的女词人,以其清丽之词赢得了读者,而如此刚劲之诗,使之更为人敬重。

题乌江亭王安石杜牧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宋代〕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为什么王安石写乌江亭

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乌江亭王安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王安石表达了对于项羽失败的看法。王安石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王安石乌江亭赏析和为什么王安石写乌江亭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