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学习网专业分享各种生活知识、常识,和大家一起共勉!

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吐火罗人与周人夏人是什么关系(专灭文明古国的雅利安人横扫欧亚非,为什么来到商朝却被送进了殉葬坑)

2024-09-30 03:53:37栏目:商业
TAG: 中国  文明  新疆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吐火罗人与周人夏人是什么关系的一些知识点,和专灭文明古国的雅利安人横扫欧亚非,为什么来到商朝却被送进了殉葬坑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突厥人从何而来
  2. 世界历史上三次蛮族入侵分别是什么时候,造成了什么影响
  3. 专灭文明古国的雅利安人横扫欧亚非,为什么来到商朝却被送进了殉葬坑
  4. 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到底是怎样的

突厥人从何而来

每当提到突厥这个词,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当年被唐太宗李世民活捉的那个颉利可汗。似乎这个民族只是我们历史课本上和匈奴、鲜卑、契丹一样在草原上匆匆行走的过客,但是这个民族对于整个世界历史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如果如果从新疆走到土耳其,我们会发现一路上都是使用突厥语的国家。而土耳其的国名“Turkey”,其实就是英文中“突厥”的音译。那么这个曾经强大的民族究竟从何而来呢?突厥语族分布图

狼图腾

突厥人的最初起源地,当在今天蒙古草原的西北部叶尼塞河上游的谦河流域(元代称为谦谦州,清代为唐努乌梁海,现为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它最初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母系氏族。相传始祖是冬夏两位女神与一个名叫伊质尼师的巫师相配,生下了四个男孩。这四个男孩中,老四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突厥部落。传说这支部落之所以狼为图腾,是因为这支部落早年曾经遭遇仇杀,整个部落唯一的男丁为一只母狼所救,这只母狼“以肉饲之。”而这个男丁“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后来这条母狼在高昌国之北山产下十个男孩,其中有一个就名叫阿史那,这群男孩后来便繁衍出了突厥部落。看到这里,大家会发现,这与当年罗马人建城时的母狼传说竟然是惊人的相似。手持狼骑的突厥骑兵纪念罗马建城雕塑(母狼育婴)

锻奴的起义

突厥人迁徙到的北山就是今天吐鲁番盆地的北部地带,这一带的山脉自古以来就以产铁矿与煤炭而闻名,早期的突厥人就一直在这附近生活繁衍,恰逢这一段时期中国陷入魏晋南北朝的乱世,隐藏在此的突厥部落便长时间不为人所知。公元5世纪中叶,如日中天的柔然汗国(蠕蠕)迫使突厥部落迁徙到了阿尔泰山之阳(山南水北为阳),成为了专门铸造铁器的“锻奴”,但是作为苍狼之后的突厥人时刻没有放弃独立的念头。到公元546年时,突厥人与宇文家族的西魏达成了战略合作,对柔然形成了夹击之势,而曾经被柔然部族征服的高车部族也加入了突厥人的队伍之中,突厥的第一任大可汗土门正式率兵东征,于公元552年消灭了柔然汗国,开创了称霸草原的突厥汗国。极盛时的突厥汗国

世界历史上三次蛮族入侵分别是什么时候,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上三次异族入侵对中国的影响颇大,每次在某些程度上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第一次:五胡乱华。东晋十六国时期,外族入侵接近亡族的边缘,中国在汉族人口、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上被破坏的太厉害了,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就消失了,而中国在奄奄一息之际,总算是挺过来了,经过百十年的战乱,虽然人民疲惫不堪,汉民族还是接纳了外族,在民族融合上做到了历史上最宽容的时代,这个时代就表现在唐朝,唐朝也成为最强盛的封建王朝,这其中有外族入侵的影响在里面。这就是第一次外族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蒙古族的入侵。蒙的入侵首先的结果便是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基本传统结构,就像说的: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意思就是说蒙族彻底占领了中国后,中国古代的中国精神没了,这对中国精神的传承基本断掉了。而另一方面,蒙元当权者大量引进中亚先进技术,促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展。整体来说影响比较大。

第三次:满清入关。满清的入侵彻底使中国的文化经济发生了改变。首先文字狱的推行,使文化被阉割。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明朝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也被扼杀在初期阶段,三百年的时间里彻底让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由于时间最长,所以影响力也就最大。大明之后无华夏应该就是一种无奈的哀叹吧。

三次异族入侵对中国的入侵,将华夏文明截成片段,影响力可谓真是够大了。

专灭文明古国的雅利安人横扫欧亚非,为什么来到商朝却被送进了殉葬坑

大约公元前3000的时候,我们的地球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它甚至能够影响到世界各大文明的进程?地球经历了一次小冰期,全球温度下降,那些高纬度的地区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了?

那些古印欧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雅利安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开启了一段影响了欧亚大陆文明的大迁徙?雅利安人是个尚武的民族,他们本是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生活方式比较原始?在危难来临时,他们不得不开始大迁徙?

一部分人向西进入欧洲,一些人往南逃向印度半岛,向东则进入欧亚的腹地?

就这样,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性迁徙大浪潮由这群雅利安人开启?

雅利安人的迁徙之路很顺利,靠着自己尚武的天性,相继摧毁了四个文明古国中的三个: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一群向南迁徙的雅利安人来到了印度半岛;在印度河流域,他们遭遇了印度原住民的顽强抵抗;最终,经过了6个世纪的战争,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成为这里的新主人;他们还制定了阶级分明的种姓制度,印度文明逐渐消亡?

古埃及:过着游牧生活的雅利安人来到了埃及,他们渐渐接受了埃及文明,慢慢的受他们的影响,但是最终埃及文明迎来的是雅利安人无情的毁灭?

古巴比伦:一部分雅利安人长途跋涉来到伊朗高原,他们同样是先学习了古巴比伦文明,最后在这这里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古巴比伦文明覆灭?就这样,四大文明古国覆灭其三?

为何古代中国得以幸免呢?难道雅利安人人就没有来过中国吗?其实也是有一部分印欧人向东进入东亚的,而他们后来却毫无踪迹?

他们去了哪儿了呢?又遭遇了什么?

这在学术界有几种不同说法:一种是认为进入东方的那支雅利安人遭遇了同样是游牧民族的匈奴人,结果不敌被灭?

也有一些人认为是地理环境帮助了我们,他们无法翻越喜马拉雅山脉,也可能止步于漠北的沙漠,总之遥远的东方人可能并没有见过这群印欧人?当然,学术界最被认同的观点是他们确实来到了东方大地?

但是这群印欧人被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率军击败?

是商朝人稳定了西部边境,让刚刚起步的中华文明得以屹立不倒?其中,一部分雅利安人还被作为殉葬者出现在一些商朝贵族的墓葬中,这无疑也是一个佐证?

商朝人的图腾是“玄鸟”,而恰恰好能证明西方人十分惧怕玄鸟?

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到底是怎样的

本文将从唐朝对东西突厥不同的政策将起,为大家解析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和安西四镇的政体结构!文章很长,看着得有点耐心!西域是所有中原王朝君主的梦想,随着中国疆域的不断拓展,各历史时期对西域的定义均有所不同。

商周时期,“西域”最早指周朝西部诸地。

到了汉朝,“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地区,而广义上则包含了亚洲中、西部等广大的地区。

清代“西域”的范畴,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南至拉萨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也在其中。

对于长期承受北方游牧边患的中原王朝来说,控制西域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商业目的。

作为从始至终,都根植于农耕文明的历代王朝,内向型的经济结构对外向型的商业文化多有抵触。

因此,所谓“丝绸之路”,从未成为各王朝的发展战略。

甚至,这一词汇,也是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近代首先提出的。

但所有强盛的中原王朝,都不约而同的将西向拓展,并当做帝国最主要的战略发展方向。

究其原因,无不是将控制西部游牧部落,作为解决北方边患问题的答案。

“北方的问题,从西部解决”,通过打断西、北两个战略方向的联动,来割裂、孤立北方的游牧势力,进而消弭、瓦解其威胁。

中原王朝向西拓展的根本诉求,源于国家安全,而不是经济利益。

这一点,在染指西域的汉、唐、清三代,对西域各部族轻徭薄役的政策均可见一斑。

此三个王朝时期,北方均有一个庞然大物存在,分别是匈奴、突厥和蒙古。当然了,这三个大家伙之间,草原上也从来不缺乏强悍的存在,例如,鲜卑和柔然。

自从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武大帝派霍去病出陇右西击匈奴,置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从此“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就成了中国梦最早的范本。

突厥汗国疆域图

一、突厥之盛

公元六世纪中叶,原来臣服于柔然的突厥部落,遽然从兴起于金山(阿尔泰山)之南崛起。

546年(南北朝时期),灭高车尽降其部众;

551年,西魏长乐公主远嫁突厥;

552年,破柔然;

553年,联合西魏再破柔然;

555年,降服高昌;

最后的柔然可汗逃奔西魏,但在突厥军队的压力下,西魏将柔然邓叔子及王室随从3000余人交出,全部被突厥斩杀于长安青门(东南门)之外,一度强盛无匹的柔然汗国轰然倒塌。

柔然汗国疆域图

灭亡柔然汗国后,突厥的势力延伸到了西域。567年,突厥又联手萨珊波斯灭嚈哒(中亚国名,亦称“白匈奴”)。

至此,一个东起辽河上游,西至咸海,南自帕米尔山区,北抵贝加尔湖的庞大草原霸主登场。突厥也成了续匈奴之后,亚洲游牧世界版图中,第二个顶级大帝国。

当时,整个亚洲东部所有的政治势力,不论是游牧的突骑施、乌古斯、葛逻禄、钦察、卡拉吉、样磨、处月,还是黄河流域的北齐、北周,均在突厥骑兵的圆月弯刀下股栗。

“周人与之和亲,岁给缯絮锦彩十万缎,突厥在长安者,衣锦食肉,常以千数。齐人亦畏其为寇,争厚赂之”。

以至于,突厥佗钵可汗狂傲的说道:“但使我在南两儿常孝,何忧于贫?!”

隋朝定鼎后,采取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支持西部突厥势力自立。

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东西突厥正式分裂,西突厥以达头可汗为首,开始与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兵戎相见。

可惜,隋朝二世而斩。隋末天下动乱期间,“时中国人避乱者多入突厥,突厥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余万”。达到了“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空前强盛程度。

中原各割据势力也不得不突厥为援,617年(隋义宁元年),突厥始毕可汗立割据雁门的刘武周为“定杨可汗”;

封割据朔方的梁师都为“大度毗伽可汗”(后为“解事天子”);

封占据榆林的郭子和为“平杨天子”。

其他势力中薛举、窦建德、李轨、高开道、王世充,均先后称臣于突厥,定鼎唐朝的李渊也不例外。

二、压在唐朝头顶上的“大石头”

唐初武德(618年—626年)时期,东突厥颉利可汗连年南下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

四年(621年),攻雁门、并州;

五年(622年),攻忻州、攻并州,抄掠汾、潞、原、灵等州;

六年(623年),骚扰定、匡、原、朔等州,兼袭渭、豳二州,攻取马邑;

七年(624年),攻原、朔、陇州、并州;

八年(625年),袭灵、州、潞、沁四州;

九年(626年),攻原、灵、凉、泾、会四州。七月,颉利可汗自领十万人马袭武功,京师为之戒严。

李世民被迫在渭水河边,斩杀白马为盟,史称“渭水之盟”。

渭水岸边斩白马为盟

东突厥兵峰所向,逼得唐庭上下寝食不安,以至出现了迁都避祸之议。

“突厥多次入寇,是因为这里有府库及好女子。如果我们离开长安,那好战之心就会停止。”

唐高祖心动之下,也曾派宇文士及翻越南山,到樊、邓一带巡察,做迁都的事前准备。

所幸,李世民站出来坚决反对:“夷狄自古为中国患,未闻周、汉为迁也。愿假数年,请取可汗以报。”

由此可见,唐朝初期首要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唯一的问题,便是头顶上,这块叫东突厥的大石头。

解决不了东突厥的问题,什么王朝霸业,彪炳千秋,还是洗洗睡了吧!

西突厥疆域图

东突厥已经把唐朝压得喘不过气来了,那同宗同源的西突厥在干嘛呢?

也算唐朝运气好,隋文帝“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不但让隋朝缓了口气,也惠及了唐朝。

虽然当时唐朝西部边境也不太平,但主要是吐谷浑、党项之类的龙套选手在折腾,西突厥的注意力一直都在西方。

如果,东西突厥从西、北两个方向一起施压,李世民就是再英明神武也扛不住。

583年,东、西突厥分裂后,西突厥与萨珊波斯以乌浒水(今阿姆河)为界。

在从583年到620年的接40年时间里,西突厥一直在和东罗马帝国联手,向波斯帝国进攻。

到统叶护可汗(约615~627)时期,西突厥达到了政治的巅峰,其疆域东至金山(阿尔泰山),西南抵末禄河(今阿富汗木耳加布河)上游与波斯为界,南至印度河上游喀布尔河流域。

《旧唐书·突厥传下》记载,统叶护可汗时,“其西域诸国王悉授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受制于西域的地形地貌特点,西突厥对被征服的西域绿洲地区,实行的也是一种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的占领统治,主要目的在于攫取经济利益。

三、雷霆乍惊的东突厥之战。

渭水会盟三年后,唐朝在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加持下,国力急速拉升。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李世民趁北方草原陷入天灾泥潭不能自拔之机,联合不甘于臣服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等诸部,发动了推翻草原霸主的绝对反击战。

唐军分兵六路,中路军由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鄂国公尉迟敬德、匡道府折冲都尉苏定方为副将,向云中和马邑挺进;

并州都督英国公李勣(徐世勣),代州都督邹国公张公瑾、岷州都督高甑生为副将,由东路率主力直接进攻东突厥腹地;

华州刺史霍国公驸马柴绍,胡国公秦叔宝为副将,在西路顺黄河前进,与李靖、徐世勣遥相呼应,负责掩护左翼;

礼部尚书任城郡王李道宗,甘州刺史张宝相为副将,从灵州往西北挺进,以截断突厥的西逃路线;

检校幽州都督卫孝节,卢国公程知节(程咬金)为副总管,率军进驻燕云地区防止突厥军队东逃;

灵州大都督驸马薛万彻,左骁卫大将军樊国公段志玄为副,借道东北出击突厥后方,并监视和牵制突利可汗。

从唐军堪称奢华的配置上看,除陈国公侯君集留守长安外,唐朝名将几乎倾巢而出。压上了全部筹码的李世民,同时也赌上了唐朝的国运。

李世民没看走眼,大唐军神李靖大败突厥,生擒颉利可汗献俘阙下,东突厥汗国一战而亡。

东突厥汗国的脆亡,震惊了整个亚洲游牧世界。曾臣服于东突厥的各部势力,纷纷质子长安表示驯服。

贞观四年(629年),“四夷君长诣阙请上(唐太宗)为天可汗”,此名号一直保持到了玄宗天宝年间。

唐朝击垮了东突厥,只能算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身在西域的西突厥依旧强大。跟摧枯拉朽似的东突厥之战不同,唐朝向西域的拓展,可谓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四、步步为营的西域拓展。

相比于雷霆乍惊,毕其功于一役的东突厥之战,唐朝建立西域统治的过程,堪称步步为营,结合政治、军事两手的组合拳。

贞观四年(630),唐军灭北突厥,置西伊州。贞观六年,去“西”字,称伊州(今新疆哈密)。

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贞观十八年(644年),讨焉耆国(今新疆焉耆)。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平龟兹国(今新疆库车)。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因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之乱,将安西都护府由交河迁回高昌故都,命高昌王后裔前往镇抚。

显庆二年(657年),平阿史那·贺鲁。

同年,诛龟兹大将羯猎颠及其部党,置龟兹都督府。

次年(658年)五月,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以故安西为西州都督府。

从唐朝27年间,逐次向西推进的步骤上,明显可以看出,由东向西、先北后南的大战略。

以河西走廊的凉州(今武威)、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瓜州(今锁阳城遗址)、沙州(今敦煌)为前进基地和联络线。

以天山北麓,西、伊、庭三州为核心区控制,作为河西走廊西部门户的屏障。

而以天山南簏的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组成的安西四镇,则是唐朝在西域的影响辐射区。

三者间的层级关系及其明确,出河西走廊后,先拿下伊、西、庭三州,首置安西都护府,并留兵镇守。

稳定了北疆防御后,再向西南拓展。以设置安西四镇的方式,分片镇抚葱岭以东的南疆沙漠绿洲地区,瓦解西突厥在这里的传统控制,进而达到经营整个西域的目的。

五、唐朝在管控西域上的三个层级。

我们必须要清楚一点,唐朝对西域的管控始终都是防御性的。网上所谓,大唐染指西域与大食的中亚控制权之争,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正如前文所述,汉唐向西域的拓展完全基于国家安全层面。希望以南疆为战略缓冲区,保证北疆的安全;再以北疆为战略缓冲区,保证河西诸郡的安全;进而避免,在西、北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遭受挤压。

因此,唐朝在西域的行政体制上,设置了明显的三层级管控机制。

第一层级是伊、西、庭三州的州县制,这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发起点和基本盘。

唐朝最初几任安西都护中,至少有两人明确带有“使持节(督)西伊庭三州诸军事”的职衔。这说明,伊、西、庭三州的管理,是一种行政分职、军事合一的体制。

安西都护府迁龟兹后,又在庭州设立金山都护府,管理在阿史那·贺鲁部落属地设置的羁縻州府。

即便开元年间,设北庭节度使,管辖瀚海军(新疆吉木萨尔县)、天山军(新疆吐鲁番市)和伊吾军(新疆巴里坤县西北),人数最多时达到了2万。但三州的军事管理依旧是一个整体,并没有因北庭节度与安西都护分职而拆散。

第二层是安西四镇的羁縻制。

就像唐朝君主身兼皇帝和天可汗两个头衔一样,西域羁縻制度下的各部落首领,既是酋长、小邦国王又是唐朝官吏。

基于这一特点,唐朝的西域羁縻州,首要任务是维稳。

各羁縻州均在唐朝律令下运转,矛盾由上级管理机构协调,使其不至互相离散、攻杀。

其次,各羁縻州府均指定由某地边州都督或都护统领。

但羁縻州府内部所设置的都督、刺史、司马、参将等职官,均由各部落首领担任,且均世袭罔替。

再次,西域羁縻州府未见得均有户籍管理。

即便有户籍,羁縻州属民的徭役税赋也远比中原轻。没有户籍的,干脆就是逐水草游牧的状态。

因此有学者认为,安西四镇是介于道(府)、州、县管理体系和小邦国王间的结合部和过渡形式,是“胡汉并存”统治方式的具体表现。

不同于伊、西、庭三州,唐军分次驻军守备,安西四镇并无唐军驻守。作为唐朝“上镇”的管理层级,一般来说只有五百人的军队定额,并有镇有将一人,镇副二人,仓曹、兵曹参军事各一人。

这点唐军数量,相较于四镇庞大的管理区域,还不如说是警察。能把驻镇管好就不错了,其他区域根本鞭长莫及。

安西四镇的职能只能是“镇”、“抚”结合。

以“镇”的形式,向周围诸绿洲王国、部族势力宣誓大唐的管理存在,以“抚”的形式联系各周边势力,当有军事行动出现,尚需借助征召当地部落兵将来进行征讨。

可如果当地部落与入侵者结盟,安西四镇马上便将岌岌可危,这就是唐初四镇屡废屡建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是安西四镇以外的其他羁縻府州。

这些地方连将镇也没有,和唐朝的联系仅限于朝贡、册封关系,算是纯纯粹粹的羁縻州。

这些散落于各地的羁縻州府,名称来源于部落名或部落所在地名,生活自行其是,首领子承父业,对唐朝能有多忠诚自然可以想见。

对于这种关系,白寿彝先生一语中的写道:唐朝对他们“虽不能尽保护的责任,但如对唐有所妨害,或‘无藩臣礼’时,安西都护府是会代表唐政府执行讨伐责任的。”

如果觉得白先生说的不够直接,其实更直白的说法是,唐朝更在意的是羁縻州所在的势力,不要倒向地方。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唐朝不想管,也管不了。

从上述分析可知,安西四镇在唐朝西域管理结构中,明显的承上启下位置。

作为唐朝,在西域辐射区的战略支撑点,四镇由于驻军太少,根本无法胜任大规模的作战,必须依赖后方基地的支援。

但就算四镇受到攻击,乃至被对手拔除,也不至伤到唐朝的筋骨,只要安西都护府有能力调兵打击,很快就能复置。

因此,初唐时期出现了,四镇在唐、蕃间反复易手的局面。

有些人凭此认为,吐蕃军队的战斗力高于唐军,多次摧毁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其实,四镇易手无关唐军战斗力的问题。

在吐蕃尚未染指西域前,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十一月,阿史那·贺鲁的部将阿悉结阙俟斤都曼,便不满于阗亲近唐朝,联络疏勒、朱俱波、渴盘陀三国反叛,一举击破了于阗。

苏定方带兵奔袭而来,一日夜强行军三百余里,挥师直逼城门,都曼自缚出降,四镇复置。

而后,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四镇再罢,至武周长寿元年(692年),二十二年间,六度易手。

直到692年,王孝杰、阿史那·忠节在大岭、冷泉重挫吐蕃军,噶尔·赞辗恭顿(汉史称赞刃,禄东赞五子)逃遁,噶尔·达古日耸(汉史称悉多于,禄东赞四子)被俘。

王孝杰复置四镇后,驻军两万四千人增强御敌能力。此后,安西都护府再未再迁动,足见四镇有无驻军的差异。

综上所述,安西四镇与北疆三州的结构关系,是解读唐朝西域政策的基本点。

弄清楚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就可以来解析,吐蕃染指西域的路线,以及安西四镇弃与置等问题了。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