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学习网专业分享各种生活知识、常识,和大家一起共勉!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


唐朝之后的朝代是哪个朝代(唐朝后期进入哪个朝代)

2024-10-05 03:39:34栏目:商业
TAG: 五代  政权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唐朝之后的朝代是哪个朝代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唐朝后期进入哪个朝代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代十国”分别是什么
  2. 唐朝在唐玄宗之后,共有多少位皇帝,哪一个最有作为
  3. 唐朝后期进入哪个朝代
  4. 为什么唐朝灭亡后是五代十国,而不是朱温建立的梁朝

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代十国”分别是什么

在历史的浩渺烟波中,有风雷激荡,有春风荡漾;有一统天下的欢歌,也有分分合合的离殇。

安史之乱让大唐帝国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迟暮英雄。在经历了无限辉煌之后,李唐陷入混乱的泥潭。此后的一百年间,政权林立,军阀割据,天下混乱,动荡不安。

五代十国是对那个时期的总称,大意是指十五个有较大影响力的政权,其中有的是横向之间互相攻伐,有的是纵向之间相互更迭,这些纷杂的势力之间关系非常混乱难以理清,今天我们就说说到底是哪五代与哪十国。

文德元年(888)唐昭宗继位,交到他手上的是一堆理不清的乱麻。为了能够提振一下萎靡的精神,唐昭宗组建了十万人的军队,开始讨伐西川的割据势力。同时,派朱温讨伐盘踞于河东的李克用。西线战事顺利,而东线却陷入了僵持之中,于是唐昭宗下令西线兵力增援东线。

此时,西征军的高层将领王建抗命不遵,依靠早已在军中培植以来的羽翼,起兵造反,割据一方,西川又一次从大唐身上割离出去。后来,这个政权改国号为蜀,史称前蜀,这就是十国中的第一个国。

在王建彻底控制西川的第二年,割据江淮的杨行密被昭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后来又被封为吴王,这个政权即被称为吴国。

一年后,流寇出身的王潮也利用自己培养多年的流寇势力控制了福建全境,朝廷无可奈何只能将其招安,并任命他为福建观察使。不久,王潮的弟弟被封为闽王,其政权也被称作闽国。

与此同时,钱镠因为举兵抵抗黄巢乱军,势力逐渐强大,朝廷不得不承认其对浙西的统治,封其为吴越王,该政权即为吴越国。

孙儒残部的马殷在其主将死后,纠集余下的兵力,逐渐占据了湖南全境,此时的朝廷已经习惯了地方势力的崛起,自然而然的承认了马殷对湖南的统治,马殷被封为楚王,这就是第五国楚国的由来。

九年后,刘隐接过了父亲在岭南经营多年的势力。几年后,又被封为清海节度使。该政权自立为汉,史称南汉。

这些势力都是南方的小势力,而真正主流势力还是在北方。北方的四个主要军阀正在争夺大唐的衣钵,其中有晋王李克用、梁王朱温、歧王李茂贞、燕王刘仁恭。

武德元年(907),朱温篡唐,逼迫唐皇禅位,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这也是五代的第一代。很多史学家习惯于将这一年视作五代十国正式的开端。

朱温称帝的同一年,他派遣部将高季兴出任只有一座江陵城的荆南节度使。后来,他自称荆南,这是第七国。

朱温的后梁并没有存续多长时间,短十六年后,李存勖就消灭了后梁,登基称帝,建立了后唐,这是五代中的第二代。

李存勖在南下消灭前蜀后,派孟知祥上任西川节度使一职。但天成元年(926)后唐发生叛乱,李存勖死于乱军,国内一片混乱,孟知祥趁机脱离朝廷控制,割据蜀地并称帝立国号为蜀,史称后蜀。

李存勖死后十年,石敬瑭联合契丹人夺过了后唐的统治,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这是第三代。

在南唐升元元年(937),吴国的权臣李昪发动政变,先改国号为齐,后来又改为唐,史称南唐。为人们普遍熟知的南唐后主李煜就是李昪的孙子,这也是十国中的第九国。

后晋的新帝与契丹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爆发战争,后晋被契丹所灭。烧杀劫掠的契丹人遭到中原百姓的殊死反抗,最后也无可奈何撤离中原。而此时,盘踞在太原的刘知远趁机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这是第四代。

可是,后汉政权仅存在四年就被郭威的政变掀翻,郭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这是五代中的最后一代。

不久,后汉的残余势力在太原一带建立了新的政权,沿用后汉国号,史称北汉。这也是十国中的最后一国。

郭威的养子柴荣将国内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后,出师北伐契丹,兵威势不可挡,打得契丹人节节败退。可惜,三十九岁的柴荣突然染病,英年早逝。

宋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迫使柴荣之子退位,改国号为宋。

赵匡胤逐步统一天下。宋建隆四年(963),荆南,武平节度使归降;两年后后蜀被灭;五年后南汉被灭;又五年南唐被灭,闽国归降;三年后吴越归降;次年北汉被灭;至此,五代十国宣告结束,破碎的大地重新弥合。在老百姓的期待中,宋迎来了上百年的富饶,繁荣与安定。

唐朝在唐玄宗之后,共有多少位皇帝,哪一个最有作为

唐玄宗之后的唐朝皇帝之所以不太出名,既和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分裂、丧失东方霸主地位有关,也和之后的历史记录不全或情势太过混乱有关。

一、关于唐朝的皇帝,都可以简单说说

1、唐高祖神尧皇帝李渊:李渊之所以叫神尧,那是他认为他的很多奇迹和古代圣君尧帝相重合,本来嘛,尧帝的国度也叫唐,陶唐。李渊的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因此出身高贵。李渊为人其实极为狡诈,和我们印象中昏昏庸庸被李世民夺位的李渊不同。李渊创唐的功绩绝对是大于李世民的,只不过后来被唐太宗故意贬低。玄武门之变,是李渊虎毒不食子造成的。

2、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李世民的庙号和谥号都模仿了汉文帝(这当然是李治给上的)。李世民的确是一代大帝,天可汗的称号不是那么容易的,他获得了这个称号,一直传到他的子孙头上,让唐朝即便衰落了,周边各国各族也仍然认唐朝皇帝为宗主。李世民逆取而顺守,但其实他的个人道德绝不像他要求史官描述的那样完美,是汉武帝一类的人。比起汉武帝,唐太宗更会作秀。

3、唐高宗李治:李治当了四十多年皇帝,其文治武功其实很优秀,不知道为什么总给人一种懦弱的形象,恐怕是因为他老爹和老婆都太强势。他和武则天的关系实际上更多是互相依存的合作关系,而不是被武则天所控制。在李治统治时代,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都达到了极大繁荣。

4、唐中宗李显:因为两个哥哥的死,武则天的第三子意外登上了皇位,他的一辈子仿佛都身不由己,被母亲、老婆所控制。看了看李显的出生日期,确实显示出这方面的信息。

5、唐睿宗李旦:李旦和李显一样,第一次在位时被他们的老娘所操纵,第二次在位时,又努力去平衡皇家内部复杂的关系,结果皇家内部个个强势,搞得他们精疲力竭,好在李旦家族的结局远比李显家族好,后来的唐朝皇帝都是李旦的后代。

6、武则天:其实属于唐朝皇帝,而是武周皇帝,她的是非,大家熟悉又自有想法,此处不提。

7、唐中宗复位。通过几个大臣发动的政变而复位,结果这几个功臣都没什么好下场。

8、唐睿宗复位。通过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的政变而复位,中宗的皇后韦后被诛杀后,中宗的后裔也都遭殃了。

9、唐玄宗李隆基:大唐神器的转移,都充满着阴谋和血腥。李隆基的第一次政变,干掉了韦后和其三伯父中宗的家族,第二次政变又干掉了其姑姑太平公主、吓得得其老爹赶紧让位。唐朝明君逼父退位这招,可以说不断上演。李隆基之所以叫玄宗,恐怕是因为他对玄祖老子(道祖李耳)的极度崇拜吧,以至于他认为自己是某个神仙转世,河南灵宝名字的来历,居然是因为他在灵宝一带挖到了道祖的灵符。好了,玄宗时期,唐朝极盛,四海莫不宾服(是真的四海,不光中华大地,周边各国各族均认唐朝为宗主),却在天宝十四年末陡然发生安史之乱,玄宗逃亡蜀地途中,他儿子肃宗和他分道扬镳。肃宗在灵武自立后,玄宗被迫退位,表演了一场退得极为心甘情愿的闹剧,真是逼爹者恒被坑爹。

10、唐肃宗李亨:李亨的名字改来改去,最后终于叫做李亨,还真亨通。靠逼爹登位后,依靠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肃宗还真收复了长安,还是不错的。

11、唐代宗李豫:直到唐代宗时期,安史之乱才被彻底平定,结果代宗大封那些降将,便形成了河北三镇,从此藩镇割据开始。最倒霉的是,代宗时期,吐蕃攻陷长安,代宗出逃,因为郭子仪的声望以及吐蕃抢完后主动撤退,代宗才回到长安。

12、唐德宗李适:德宗当皇帝的时间很长,刚即位时是既不信邪、又励精图治,结果逼得藩镇都反了,长安被乱军占领,德宗被迫出逃。说起来,这个大叛贼朱泚本来是藩镇里带头服从中央的忠臣,结果却当了唐朝第四个反贼(前三应该是朱温、黄巢、安禄山吧)真是讽刺。德宗成为被迫降下罪己诏的又一位皇帝,然后,他就开始信邪了,对藩镇姑息纵容。只是德宗好敛财的习惯,好像是一以贯之的,好多时候类同于抢老百姓,他也很喜欢那些藩镇来贿赂他。

13、唐顺宗李诵:李诵是个悲情的皇帝,有个牛筋的又不懂事的老爹(唐德宗),又有个强势的儿子(唐宪宗),还没当皇帝呢,他就病重了,不久后死去,以至于他想推动的巨大改革,还没开始已经结束。李诵又是一位被儿子逼的皇帝,而且究竟是不是被弑而死都大不清楚。

14、唐宪宗李纯:唐宪宗是玄宗之后大有作为的唐朝皇帝,虽然他在位时间不太长,却再次在形式上统一了帝国,打败了各路嚣张的藩镇。不过,他刚死,藩镇势力就死灰复燃。有人评论道,李纯克剥耗尽天下人的资财,完成了一统,结果呢???李纯的死也充满疑点,唐宣宗就认为,他爹是给他二哥(唐穆宗)害死的。

15、唐穆宗李恒:唐穆宗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一继位,藩镇就又七拱八翘了,嗯,之后的三位皇帝都是他的儿子,只有最后一位武宗算是英主。

16、唐敬宗李湛:这家伙好打夜狐,结果狐狸没打着,给近侍搞死了。他在位的时间很短。

17、唐文宗李昂:文宗在位时期发生了甘露之变,让文宗感叹家奴们(宦官)当主子的家了。唐朝的宦官专权其实和东汉不同,东汉的宦官不管怎么说,是忠于皇帝的,而唐朝的宦官,自从掌控了禁军兵权,就把皇帝也不太放眼里了。此时,所谓的牛李党争也闹腾得很。

18、唐武宗李炎:武宗任用名相李德裕,在治理上取得比较大成效。但他最出名的恐怕是灭佛了,武宗眼见朝廷收入上不来,于是拿佛徒下手。

19、唐宣宗李忱:好了,唐宣宗是个扮猪吃虎的皇帝,以上三位都是他的侄子,特别唐武宗总是拿他取笑,人家宣宗能装,于是熬过来了。宣宗的统治号称大中之治,是唐朝最后的稳定期,宣宗的运气也很好,人家张议潮自己起兵,从吐蕃手中收复了凉州,居然主动向他归附,因此,宣宗得了个小太宗的称号。宣宗其实是唐朝后期权谋的大家。

20、唐懿宗李漼:唐懿宗一继位,天下就闹腾起来,不但浙江造反,南诏也因为换了新国主而入侵,但人家唐懿宗不管,先把先祖的陵墓拜完再说,沿途浩浩荡荡,花钱无数,扰民无算。唐懿宗的奢侈,是唐朝最后辉煌的见证。

21、唐僖宗李儇:这家伙真个会玩儿,类似于掷骰子选节度使之类的。好吧,黄巢起来了,攻破长安,唐僖宗往蜀地逃了。后来,靠大家努力,收复了长安,他手下的大宦官又得罪了地方实力派的王重荣和李克用,别人又打进长安,僖宗再次逃了。

22、唐昭宗李晔:唐昭宗有明朝崇祯帝一般的悲情,却比崇祯还要无奈。好歹吧,崇祯还有一定实力,有振兴的可能,而唐昭宗却空有壮志,没有实力。各位节度使们把他玩弄于鼓掌之中,最后一个玩弄他的是朱温,强迫他迁都洛阳,不久后杀掉。朱温其实挺冤枉,挟天子没有令到诸侯,反倒担了个弑君的罪名。

23、末帝李柷:他的故事根本没什么可说,此时已经是朱温的天下了,不过暂时待那儿。

二、玄宗之后的皇帝哪位最有作为?

1、无疑是唐宪宗李纯,至少他在极为复杂的局面下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不过呢,他没有解决藩镇割据的根本原因,只是以武力强迫来名义统一,而且是以克剥百姓为代价的,因此,他一死,藩镇就又起来了。

2、唐武宗也不错,李德裕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唐武宗的统治很短。

3、唐宣宗的大中之治,是唐朝最后的稳定时期,但不得不说,宣宗喜欢玩儿权谋,这一点和唐太宗很像,因此有小太宗之名,但其他方面,其实大大不如太宗。宣宗的运气似乎不错,赶上了张议潮这种忠臣良将,自愿率土归国。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唐朝后期进入哪个朝代

唐朝后期进入“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

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

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为什么唐朝灭亡后是五代十国,而不是朱温建立的梁朝

我是棠棣,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唐朝灭亡后是五代十国,而梁是五代的第一个国家它是包含在五代内的。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到、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梁绝对不会被称为朝的,“朝”是来源于“天下共主”的概念,是古时候的一种说法,也就是说,朝代表的是天下,就是说古代政权如果要称为“朝”的话,那它就必须是可以统一四方的政权,换一种说法就是,“朝”的君主是全天下最有权威的,他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力去统治四方的那些民族,就是说古时候的政权不可以随随便便就称为“朝”的,要能力很大的政权才可以称为朝。还有“朝”一般是指统一天下的中原地区,“朝”要有国君,还有国民和边疆领土,有所治理的地方,重要的是还要有独立的军队。

说完朝,再来说说“代”。“代”,是以时间为轴的称呼,也可以说是一个姓氏,代是竖线传承关系,朝是并列关系。代是时间概念,朝是空间概念。

下面我详细说说五代十国的历史:

一、五代十国历史沿革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包括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907年唐朝灭亡开始,至960年宋朝建立为止,部分史家则定义为到979年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代之外有众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称制立国(称王或称帝)的割据政权被称为十国。

十国之外,还有晋(后唐前身)、岐、卢龙(燕)、定难、成德(赵)、义武(北平)、朔方、归义、河西、武平、殷、清源(泉漳)、静海等诸多割据势力。

《新五代史》则著“十国世家”,遂有“十国”之称。部分史家循晋为后唐之前身、殷属闽国之分支均不单独列入十国之例,以北汉为后汉之残余而不列入十国,将燕、岐纳入代表性割据政权称”十一国“,故又有”五代十一国“一说。二者均指同一历史时期,唯对政权定位存在略小差异,因历史正统性和长期使用习惯一般仍多称五代十国。

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的开始。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源出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936年被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

947年,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契丹遂在开封改号为辽。同年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951年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其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统一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除后梁太祖时期以及后唐建都洛阳外,后梁大部分时期和其他三代都以开封为都城。五代历时五十四年,有八姓称帝(后梁、后晋、后汉各一姓,后唐三姓,后周二姓),共十四帝。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后梁最小,后唐最大。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初期以吴国最强,吴后被李昪篡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国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马楚与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加之后期政治腐败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而楚国故地不久又被武平军割据;闽亡后被南唐、吴越和清源军(泉、漳二州)三分。蜀地依次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分别亡于后唐和北宋。

北方地区初期政权林立,除后梁外,有河东晋国、凤翔军岐国、卢龙军燕国、成德军赵国、义武军北平国以及定难军、归义军、河西军等政权,晋国在攻灭燕国并不断取得后梁河北之地后建立后唐,随后灭后梁、服岐国、收赵国与北平国,基本统一北方。而割据夏州一带的定难军逐步统一了归义军、河西军等割据政权并大力扩张,最终建立了西夏王朝。北汉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灭亡后由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刘祟所建,部分史家学者认为北汉是后汉残余政权。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征服四方,最后于979年灭北汉,基本完成全国统一,十国结束。

而割据交趾的静海节度使吴权于939年自立为王,静海军自此正式走上独立之路并永久脱离中国,逐步成为今日的越南。越南历史称吴权为前吴王,称该政权为吴朝。

二、周边少数民族的崛起

8世纪中叶开始称雄于漠北的回纥汗国,对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和收复两京(长安、洛阳),

出力很大。9世纪初被迫分3支西迁,高昌回纥以高昌(吐鲁番)为中心,大破吐蕃,史称河西回鹘、甘州回鹘,恢复了北庭。五代后唐时占有了营、平2州(今大凌河流域和滦河下游)。一支南至甘州(张掖)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大破吐蕃,史称河西回鹘、甘州回鹘除了统一青藏高原外,11世纪初为西夏所并;一支西迁到新疆东部,以高昌(吐鲁番)为中心,史称西州回鹘;一支迁至新疆西部和中亚。一支迁至新疆西部和中亚,从10世纪中~12世纪建立了黑汗王朝。

东北方面形势也有新的变化。契丹和奚脱离了唐朝控制后,日益强大。10世纪初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契丹帝国。后晋时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又攻取唐代姚州都督府之地,大体上即今北京市、河北和晋北。五代末年中原王朝与契丹以河北白沟河和山西内长城为界。

西面是吐蕃的崛起。吐蕃居住今西藏雅鲁藏布江一带。6世纪末与吐谷浑、苏毗同为青藏高原上三大势力。至7世纪下半叶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称雄漠北。公元840年左右,后多次与唐朝争夺安西4镇。8世纪下半叶吐蕃进入极盛时期。

西南有南诏的建国。隋唐时代在云南洱海周围地区以乌蛮为主体和白蛮等族长期融合形成了6个部落时在唐开元年间。天宝年间南诏叛唐附吐蕃,史称“六诏”,诏即王的意思。蒙舍地处六诏最南大破吐蕃泫锐性收理毕壕揩,又称“南诏”。唐高宗时臵姚州都督府(治姚安)就支持南诏统一六诏。7世纪80年代吐蕃势力伸入洱海地区。唐朝为牵制吐蕃势力,就支持南诏统一六诏。902年为郑氏所篡,建长和国。南诏亡。后经赵氏天兴国(928~929)、杨氏义宁国(929~937)建立了大理国。至937年政权落入段氏(白族)手中,建立了大理国。

自汉至五代千余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的越南北方地区于10世纪中叶脱离了中原王朝而独立。直至明初曾一度于其地臵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前后仅维持20余年。

三、五代十国的历史特点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形势更甚,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控制的地区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制立国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这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得以发展成胡汉杂揉式的强国。

五代十国大体上延续唐朝后期的政治体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变化很多,官职废臵不常,主要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这个制度后由宋朝继承。十国虽然臣服于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构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于地方节度使不受管制,时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纷纷加强禁军军力以压制地方实力派。

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时胡汉融合,外族陆续入住中国四周。唐朝崩溃进入五代十国后,出现了一些非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例如沙陀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等。而契丹先建立契丹辽朝。其他还有党项。这些都对宋朝的“国际”局势造成很深远的影响。

由于北方内乱、胡族南侵与天灾不断,南方政权在人口、经济、文化与科技方面皆胜于位于北方的五代及其它割据政权。这也是华南经济再度胜过华北的时刻,此后这一局面再也没有逆转。十国为了扩展经济,重视兴修水利与经济作物,发展贸易业、茶叶、纺织,钱塘江石塘也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

由于关中经济崩溃,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开封,都城的因素与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影响了宋朝的军事与经济。文化方面,本时期是词发展的关键时期,禅宗也在本时期进入全兴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经》,保存了许多儒学经典。绘画方面,不论南方北方都有独到之处。

四、五代十国对于后世的影响

贵族政治向布衣政治的转变

五代十国,频繁的战役打坏了世家大族所有的荣耀和尊严,武力的高低成为把握权势最重的筹码。梁太祖朱温出身奴仆,后周太祖郭威是个街头混混,后唐的奠基人李克用、后晋太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是沙陀族人,也就是汉人口中的戎狄。当这些出身低微甚至卑贱的人端坐在龙椅时,满身贵人的贵族们一边瑟瑟发抖一边体会着什么叫做朝不保夕。

而在相互讨伐的战役中,出身庶族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上升的但愿。既然科举这条路走不通,于是他们放下诗词歌赋,捧起兵法和帝王术,选择投身军营,成为将军的幕府,在战役中学习,在战役中成长,在战役中施展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长为军事团体的军师。当军事团体夺取政权的时候,这些寒门知识分子也华丽回身,将政治的魔杖牢牢攥住,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央,开始了他们出色的演出,布衣知识分子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主宰。而此时,所谓的世家大族就在战役的硝烟中分崩离析,贵族徐徐离开了政治舞台的中央,贵族这个身份慢慢地消失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之中。

贵族精神灭亡,实用主义兴起

在五代十国中,有一位争议很大的名臣,就是冯道。这个人号称长乐老,是中国古代政坛中辅佐多朝的人,他经历过五个王朝,十个天子,在每一个王朝中都担任宰执一类的重臣,而这样的灿烂履历即便是在大一统时期也是未几见的。冯道在世72年,可谓长寿白叟,可是后代却以"不知廉耻"、"奸臣之尤"的评价。

冯道出身耕读之家,生逢唐末浊世,填饱肚子活下去仅仅依赖圣人之学是不够的。冯道出仕便在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的军中,只有左右逢源、圆润油滑才能够在环境残酷的军营和战役中生存。而冯道所面临的十位帝王中,不仅有明主,也有战役机器,甚至有暴君,可是他依旧平步青云、波涛不惊,依赖的就是通帝王心术、通为臣之道、通实用利己、通生存之道。而这也是大部门知识分子能够活下去并向上攀爬的不二法门。

学得文武艺,报效于帝王家,知足统治阶级的需要才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追求。贵族精神是在吃喝不愁的情况下才能养成的文化属性,而在饥饿困窘的年代里,只有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才是真理。一切为了活着,一切为了利己,实用主义就这样兴起,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逐渐成为了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尚武"精神的绝唱

中国尚武的气质从宋代开始就徐徐消失。而五代十国便是中国尚武精神的挽歌。

汉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役是中国古代始终不变的主旋律。战役不仅是残酷的,同样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从先秦到唐代,几乎全民皆兵,每个人面临兵役都责无旁贷,为了在战场上能够活命,布衣必需会技击。

生逢五代十国这样的浊世,武力是解决题目最好的方式,连年的战役、兵乱,除了朝堂上的官员,身处江湖的庶民天然也是朝不保夕。活命只是最基本的需求,而想要在浊世中脱颖而出,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甚至一呼百应的天子,只有成为将军,统军百万才是独一的出路。纵观五代十国的开国天子,每一个人都是身经百战、功成名就的军事家和战役机器。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诗鬼李贺如斯雄浑豪迈的诗句就是那个时代尚武精神最好的写照。

同样出身武将的宋太祖赵匡胤在经历了这个浊世之后,终于发现武将是帝国安全与不乱最大的危害。于是在杯酒释兵权之后,他把帝国武将的地位一再贬低,而一味进步文臣的地位。防止武将作乱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帝国的臣民都不想成为武将,所以他充分施展了科举取士的巨大能量,让天下的年青人看到读书的利益。

于是赵宋真正开启了中国的科举时代,让考试当公务员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在他弟弟赵光义执政的20年间,科举取士的数目远远超过唐朝三百年,而他的侄子宋真宗赵恒更是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励学篇》,告诉天下人,只有读书才是实现高官得做、骏马得骑、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独一途径。而此时,尚武这两个字在中国人的性格字典里被抹去,崇文逐渐变成人间正道。

经济重心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央存在一个变化过程,就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秦朝开始,长安和洛阳就是中国政治的中央,而黄河流域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央,政治始终主导着经济的发展。而中原腹地始终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攻入长安和洛阳就代表了对于前朝的征服。

五代十国的战役也大多发生在中原地区,唐末的战役让长安城化为灰烬,中国以后的王朝再也没有选择这里建都,千年古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东都洛阳也在战役中被破坏,开封,这个比东都还有靠东的城市,依山傍水,位置优胜,逐渐走进了统治者的视野,终极成为了北宋的国都。

比拟于北方所谓正统帝国的战乱频繁,十国中那些位于江南、四川的小国则是风调雨顺、物阜民康。来自北方的难民,在战乱中举家逃离,带着但愿向南出发,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人口,还有庞大的劳动力和提高前辈的出产技术,江南地区的经济就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超过北方,成为中国古代的粮仓。江南地区的兴盛一直持续到如今,经济中央从此再也没有北移过。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唐朝之后的朝代是哪个朝代和唐朝后期进入哪个朝代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