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学习网专业分享各种生活知识、常识,和大家一起共勉!

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什么叫晕轮效应(怎么理解晕轮效应)

2024-10-05 03:32:26栏目:商业
TAG: 效应  特征  一个  整体  认知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什么叫晕轮效应和怎么理解晕轮效应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什么叫晕轮效应以及怎么理解晕轮效应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怎么理解晕轮效应
  2. 晕轮效应与实际联系
  3. 晕轮效应有哪些
  4. 传播学晕轮效应

怎么理解晕轮效应

作为一名大学生,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面试的成功。简单来说,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学现象,大家多多了解就更能了解人性,希望有所帮助。

晕轮效应与实际联系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指的是对于事物的一种以偏概全的偏见,具体表现为一好白好,一坏白坏,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在实际生活中,晕轮效应普遍存在,比如对于外貌出众的人,人们往往认为他全部都是优点,而对于相貌丑陋的人,大家认为他没有优点。

晕轮效应有哪些

具体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遮掩性

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予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随意抓注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缺形,或是一无是处,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

青年恋爱中的“一见钟情”就是由于对象的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往往对思想、情操、性格诸方面存在的不相配处都视而不见,觉得对象是“带有光环的天仙”,样样都尽如人意。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一个人印象欠佳而忽视其优点的事,举不胜举。

2、表面性

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知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所带来的选择性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

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如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满面,未必面和心慈。简单把这些不同品质联系起来,得出的整体印象必然是表面的。

3、弥散性

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韩非子·说难篇》中讲过一个故事。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弥子瑕。

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他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的。但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公又夸他爱君之心。

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宠幸了。卫灵公由不喜爱他的外貌而不喜爱他的其他品质了,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也成了弥子瑕的“欺君之罪”。

传播学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个人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将其对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或评价加以泛化的倾向。

晕轮效应源于认知的整体性。由于认知对象是各种属性与各部分的有机统一体,所以在认知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认知对象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爱屋及鸟”、“一俊遮百丑”都是晕轮效应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就宣传而言,晕轮效应的意义就在于强调保持宣传者整体形象的正面性对于其取得相应的宣传效果的重要作用。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什么叫晕轮效应和怎么理解晕轮效应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