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学习网专业分享各种生活知识、常识,和大家一起共勉!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文质彬彬 文是什么意思(文质彬彬出处和典故)

2023-10-20 02:12:55栏目:商业

很多朋友对于文质彬彬 文是什么意思和文质彬彬出处和典故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
  2. 文质彬彬的文论思想
  3. 文什么彬彬四字成语
  4. 文质彬彬出处和典故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

解释: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难免流于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

摘自《论语·雍也篇》

质胜文则野:质,朴,质朴。文,文采,文饰。野,鄙野。史: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说法,这为后人普遍接受,文采和质朴恰当配合是后来文论家们对诗文写作的要求。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

文质彬彬的文论思想

中庸思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要不多不少,文和质相协调,所以体现的是中庸思想。文质理论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孔子提出"文质彬彬"论是先秦儒家和谐审美观的重要表现内容,它把外在文化艺术修养的"礼"和内在"仁"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最初虽针对人的修养提出,却是对文质理论的发挥和超越,

文什么彬彬四字成语

文质彬彬是一则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雍也》。

文质彬彬的原意是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这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一个人没有文化化修养,就会言语粗俗,然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书呆子,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要闻之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文质彬彬出处和典故

“文质彬彬”一语,出自《论语?雍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孔子说的话。孔子所谓“文”,是外表,指文明礼貌;所谓“质”,是内心,指思想品质。所谓“质胜文”(质髙于文),指本质尚好而仪表较差,这样的人就会是粗野的;所谓“文胜质”(文优于质),指态度不错而品德低下,这样的人就会是虚伪的(原文“史”含有浮夸不实的意思)。孔子认为,只有端庄的外表礼仪和崇髙的内心修养配合适当,达到表里一致,举止文雅而待人有礼,这才是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

“彬彬”,外表内心配合适当,形容文质兼备的状貌。元人郑德辉《翰林风月》杂剧:“那生他文质彬彬才有余。”也作“斌斌”。《史记?儒林列传序》,“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现以“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斯文,态度闲雅。以“彬彬有礼”形容文雅而有礼貌。清人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老者〕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

文质彬彬 文是什么意思和文质彬彬出处和典故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